“耳石癥”又稱為“良性陣發(fā)性位置性眩暈”,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著于耳石膜上的,當一些致病因素導致耳石脫離,這些脫落的耳石就會在內耳內被稱作為內淋巴的液體里游動,當人體頭位變化時,這些半規(guī)管亦隨之發(fā)生位置變化,沉伏的耳石就會隨著液體的流動而運動,從而刺激半規(guī)管毛細胞,導致機體眩暈,眩暈的時間一般較短,往往少于一分鐘,這僅相對于絕大多數管結石而言,為數較少的嵴頂結石的眩暈時間常在數分之上。這種癥狀的出現常與位置變化有關,故現陣發(fā),這就是“良性陣發(fā)性位置性眩暈”。
1、發(fā)病突然癥狀的發(fā)生常與某種頭位或體位活動有關。激發(fā)頭位(患耳向下)時出現眩暈癥狀,眼震發(fā)生于頭位變化后3-10s之內,眩暈則常持續(xù)于60s之內,可伴惡心及嘔吐
2、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訓練改變至激發(fā)頭位時出現一種旋轉性的短暫的易疲勞的眼球震動,作耳向下時眼震為順時針方向,右耳向下時為逆時針方向,眼睛震持續(xù)過程中,先是逐漸增強,其后逐漸減弱,當從臥位回至坐位時,出現一種方向相反的短暫低速度眼震。
3、病程可為數小時至數周,個別可達數月或數年,眩暈可周期性加重或緩解,眩暈的成為變化較大,嚴重者于頭輕微活動時即出現眩暈,間歇期可無任何不適,或有頭暈、眩暈發(fā)作后可有較場時間的頭重腳輕及飄浮感。
1、遺傳性因素耳硬化癥患者直系先輩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較多,約為54%有家族史,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,半數以上病例可以發(fā)現異?;?。
2、內分泌紊亂因素本病多見于青春發(fā)動期,以女性發(fā)病率高,且于妊娠、分娩與絕經期都可使病情進展加快,被認為與激素水平有關。
3、骨迷路包囊發(fā)育因素人類出生時骨迷路包囊已發(fā)育完成,唯獨在前庭前邊緣的內生軟骨層內遺留有一發(fā)育和骨化過程中的缺陷,稱窗前裂。裂內有纖維結締組織束及軟骨組織,成年后可繼續(xù)存在或發(fā)生骨化而產生耳硬化病灶,臨床及顳骨病理所見之耳硬化癥病灶,亦多由此處開始。
耳石癥本身藥物治療不能阻止眩暈發(fā)作。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腦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時給予輸液治療。有的患者合并焦慮、抑郁、失眠或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需要給予相應藥物治療,防止耳石癥復發(fā)。
取仰臥垂頭位,向患側轉45°,臉朝上,頭及軀體向對側轉動,直至臉朝下,頭位與中線成45°,與原仰臥位成135°,保持每種頭位6~20秒,然后坐起,治療過程中用50Hz振動器放于患側乳突后。上述方法堅持用上10—15天,會有一定的效果。
1.宜吃高蛋白有營養(yǎng)的食物;
2.宜吃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食物;
3.宜吃高熱量易消化食物。
1.忌吃油膩難消化食物;
2.忌吃油炸、熏制、燒烤、生冷、刺激食物;
3.忌吃高鹽高脂肪食物。